学科与平台
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科与平台>>学科平台>>正文

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简介

时间:2016-09-28 作者:  点击:[]

2007年,吉首大学“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”被列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。
一、主要研究方向
1.湖南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
   本方向围绕国内外自然遗产保护、旅游开发领域前沿理论与重要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,以武陵源自然遗产为主要研究载体,以地理信息系统为自然遗产数字化平台,在对湖南重要自然遗产数字定点、定位和遥感解译、空间分析的基础上,建立湖南自然遗产数据库,把查询、分析模拟、动态监测和辅助决策功能集成一体,赋予复杂多变的湖南自然遗产保护、研究的新风格、思路和学术增长点;研究自然遗产地旅游利用的综合承载力,时空追踪湖南自然旅游遗产地的演变过程、特点,寻求最佳的利用模式和保护途径,为湖南建立不同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技术支撑。
2.湖南文化遗产保护和农业文明史与人类发展
    以湖南文化遗产多样性和农业文明史与人类发展为目标,以游客和东道主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,研究湖南各种人类文化/社会现象的特征、变迁、保护、传承与发展。其研究特色的具体表现:在研究视野上,本研究方向以民族、文化、社会/文化发展与变迁为研究领域,以湖南为重点研究区域,以游客/东道主之间的“文化接触、交流”、“文化变迁”、“文化函化”、“人类发展”等为重点研究对象,突出人类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、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。在研究内容上,以东道主社会性族群在经济、文化、环境的自主/可持续发展与长远利益为原则,该方向侧重于两个方面,文化遗产的保护、传承与发展的理论、方法与模式研究,以及旅游发展背景下东道主社会/文化建设及其理论与方法创新。本研究方向以人类学、旅游学、历史学、民族学、社会学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,在游客/东道主研究中对人类学、旅游学、民族学、自然地理学、经济学、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以综合应用,运用系统性的观点和综合分析方法,突出强调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和“参与式”田野工作方式,积极探索理论建构与发展模式的创新。
3.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习研究
    本研究方向将整合艺术设计、民族工艺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文学艺术等学科优势,重点突出湖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习,深入挖掘其文化艺术资源,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,重建民族民间审美自觉意识的动因,对湖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、整理、保护和研究,建立“学-研-产”一体化互动机制,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。
二、基地管理
    基地采用“开放、流动、联合、竞争”的运行机制,实行课题制管理和主任负责制。

   基地主任:
   赵敏,男,1965年9月生,博士,教授,吉首大学副校长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