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生教育

当前位置: 首页>>研究生教育>>导师队伍>>正文

向从武个人简介

时间:2022-09-07 作者:  点击:[]

向从武,男,197211月出生,汉族,中共党员,教授,长江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。主要学术兼职: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,重庆市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家库首批成员,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研究员。长期从事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教学及研究工作。先后出版《武陵山扶贫生态移民的理论与实践》、《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》等专著,参与编写西南大学缙云智库丛书《关注大西南·有话要说(2018)》论文集,在《贵州社会科学》《云南民族大学报》《世界农业》《农业经济》等重要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。主编《旅游管理教学案例》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,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1项,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3项,重庆市教委重点科技项目1项。主持重庆涪陵区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咨询项目等横向项目10余项。曾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,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1.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:

1)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稳定脱贫的实证研究》20BMZ145

2)主持重庆市教委科技重点项目《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路径与政策创新研究》KJZD-K****01403

3)主持重庆社科规划委托项目《乡村旅游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研究》2019WT22

4)主持重庆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《重庆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研究》2018WT13

5)主持重庆社科规划项目《重庆武陵山片区生态移民脱贫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研究》2016YBGL132

6)主持《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鹿坪村乡村旅游与产业振兴规划》(3万字);

7)主持《重庆涪陵区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咨询项目》,完成研究报告《重庆涪陵新常态下旅游创新发展之路》(5万字);

8)主持横向项目调研报告《涪陵打造停靠长江万吨豪华游轮码头的可行性论证报告》(2万字);

9)主持《涪陵区旅游景区导游词基础》(3万字);

10)主持《大木乡乡村酒店标准化建设及发展问题研究》,完成研究报告《涪陵区大木乡乡村酒店经营现状及提升策略》(3万字);

11)参与完成横向项目《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振兴规划》(3万字)。

12)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贫困地区多元化精准脱贫的路径设计与退出机制研》16ASH008

13)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云贵川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调查与差异化策略研究》17BMZ099

14)参与重庆高校人文社科项目《精准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》16SKGH179

2.主持的主要教学研究项目

1)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《地方高校经管领域新文科“产教科创”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》编号****090076

3.发表的文章:

1)向从武,谢正发.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与协同发展研究——以渝湘交界地洪安镇和茶洞镇为例[J].云南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9,36(04):79-83.

2)向从武.涪陵港建设游轮码头可行性分析及策略[J].管理观察,2019(17):98-100.

3)向从武.农村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[J].中国集体经济,2019(18):3-4.

4)向从武,冯伟林.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成效与益贫机制构建[J].贵州社会科学,2019(03):149-154.

5)向从武.提升贫困地区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策略研究[J].农村经济与科技,2019,30(01):216-217.

6)向从武.贫困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[J].农业经济,2018(11):35-37.

7)向从武.贫困地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路径分析[J].南方农业,2018,12(30):121-122+125.

8)向从武,王志章.坦桑尼亚反贫困的制度设计与实践经验对中国精准扶贫之镜鉴[J].世界农业,2018(09):16-23.

9)谭明交,向从武,王凤羽.中国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型升级路径[J].区域经济评论,2018(04):121-128.

10)谭明交,向从武.日韩农业“六次产业化”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之镜鉴[J].新疆农垦经济,2018(04):10-18.

11)冯伟林,周丹,向从武.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农户参与和效应感知研究——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[J].江苏农业科学,2017,45(15):314-318.

12)陈国鹏,向从武.“互联网+”环境下双渠道零售商定价策略研究[J].价格理论与实践,2016(05):152-155.

13)王凤羽,向从武.经管类本科人才需求调查分析——以重庆市为例[J].黑龙江畜牧兽医,2016(06):191-193+241.

14)冯伟林,向从武.旅游管理专业“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”(4+3)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[J].当代经济,2016(02):124-126.

 

 

关闭